校内各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吉林大學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行動計劃(2011-2020)》,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學校決定設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創新團隊(以下簡稱“國際創新團隊”)建設項目,聚焦國際學術前沿,聯合世界一流的研究者(機構)構建特色研究方向和學術國際創新團隊,全面提升我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現将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建設任務
1. 國際創新團隊須與本研究領域内世界一流的研究者、團隊或機構深度合作,建立實質性合作關系,形成穩定的研究方向和國際化的研究隊伍。
2. 國際創新團隊須在本研究領域持續推進學術研究,推動知識更新和思想創新,達到該研究方向的國内外領先水平。
3. 國際創新團隊每年須積極參與重大項目和高層次國際合作項目的申報争取工作,堅持成果的質量導向,形成高水平研究項目集群平台,完成國際化、高質量的學術成果。
4. 國際創新團隊須密切保持與外方合作者的學術聯系,積極拓展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平台,形成常規性學術互訪和人員互派。
二、資助方向及資助額度
重點支持我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者與世界一流學者、團隊或機構開展協同研究、互動合作,共同組建國際創新團隊,拟立項3-5項,每項資助60-90萬元,建設周期3年。
三、申報條件
1. 國際創新團隊負責人須為我校哲學社會科學在編在崗教師,政治立場堅定,政治态度端正,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風端正,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較強的團隊組織能力和寬廣的學術視野。負責人原則上應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取得博士學位,年齡不超過50周歲,身體健康。
2. 國際創新團隊須由中方、外方成員組成,團隊成員以我校教師為主體,包含研究領域内世界一流的外方學者。團隊成員一般應具有博士學位或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以30-45歲中青年學術骨幹為主,數量以10人左右為宜,其中外方團隊成員不少于3人。
3. 國際創新團隊應與外方合作者具備較為充分的前期合作基礎,重點支持雙方前期已合作發表成果、開展項目研究或搭建合作平台的團隊。國際創新團隊項目建設内容應具有開創性、前沿性,有明确可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路徑。
4. 申請人需按照要求填報申請書,并對所提交申請材料的真實性負責,團隊負責人及成員不得重複申報。
5. 未完成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SSCI創新團隊’培育計劃”“學術名家自由探索計劃”“青年學術領袖培育計劃”“青年學術骨幹支持計劃”的人員不在申報範圍内;本年度“學術名家自由探索計劃”“青年學術領袖培育計劃”“青年學術骨幹支持計劃”的申請人可以申報,但不重複立項。
四、管理和考核
1. 學校組織成立國際創新團隊項目評審專家組,負責相關遴選和考核工作。
2. 國際創新團隊建設項目運行管理采用目标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結合的方式,日常管理由社會科學處負責。
3. 國際創新團隊實行團隊考核制度,考核評價周期為三年,第二年進行中期考核。團隊需建立成員流動和退出機制,由負責人對團隊成員進行年度和階段性考核。負責人須按要求提交項目年度工作報告和年度經費預算決算,接受學校中期檢查、驗收、評估及經費審計。團隊建設中期考核不合格者,根據具體情況,學校将采取緩撥經費、停撥經費、終止、撤項等措施。
4. 國際創新團隊應取得顯著建設成效,産生實質性協同融合,團隊中的青年學者須取得長足學術進展,中外團隊成員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實質性交叉融合,其考核目标如下:
(1)中期考核時,團隊需圍繞研究主題發表3篇及以上SSCI或A&HCI檢索論文,組織1次以上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活動。
(2)項目結項時,團隊需圍繞研究主題發表10篇以上SSCI或A&HCI檢索論文,組織2次以上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含至少1次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産出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合作研究成果,如獲批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以上項目),或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或獲立高層次國際合作項目,或合作成立國際高端研究機構等。
(3)以上考核目标第一完成單位均應為吉林大學,所完成研究成果須标注受本項目資助。
五、申報要求
1. 各單位要高度重視國際創新團隊申報工作,積極整合優勢資源,組織好項目申報,并對項目申報材料進行審核、推薦。
2. 申請人須按要求組建團隊、做好項目申報論證,并填寫《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創新團隊建設項目申請書》(附件1)。
3. 請各單位科研秘書于6月5日前,将《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創新團隊建設項目申請書》紙質版一式10份(須三份原件)、申報信息一覽表一份(附件2)報送至社會科學處,其中申報信息一覽表請加蓋單位公章,同時将相關材料電子版發送至郵箱kun@jlu.edu.cn。
聯系人:劉坤
聯系電話:85167299
附件:1.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創新團隊建設項目申請書
2. 申報信息一覽表
社會科學處
2019年5月23日